大家好,于吉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 ,包括正史上的于吉也是一样,不过没有关系,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于吉和正史上的于吉的一些知识点 ,大家可以关注收藏,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,下面我们开始吧!
本文目录
1 、于吉 ,道士,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。
2、在《三国演义》中,孙策以惑人心为由杀了于吉 。
3、于吉在吴郡 、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,甚得人心。孙策认为于吉“此子妖妄 ,能幻惑众心,远使诸将不复相顾君臣之礼,尽委策下楼拜之 ,不可不除也。”
4、还有一种说法,认为于吉就是《太平经》作者 。《后汉书·襄楷传》:“顺帝时,琅邪宫崇诣阙 ,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,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,号《太平青领书》。 ”
5、《太平经》 ,又名《太平清领书》,是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,成书于东汉中晚期 ,170卷。《太平经》内容博大,涉及天地 、阴阳、五行、十支、灾异 、神仙等 。
6、《太平经》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;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,提出了一套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统治术;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;提出了财产共有、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,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 ,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。
7 、在东汉至唐代,《太平经》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,对道教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,是汉末太平道的主要经典,被视为传达天命的谶书。
1、于吉(有的史书作“干吉 ”)是东汉末期的道士,琅琊(今山东胶南)人 ,被普遍认为是道教经典《太平经》的作者。
2 、根据史书记载,东汉顺帝时,于吉的门徒宫崇到皇宫进献“神书”(道教典籍)《太平青领书》 ,这部书可能是于吉的著作(《后汉书·襄楷传》) 。
3、后来,于吉寓居在中国东部的某个地方,经常往来于吴、会稽两地 ,建造精舍,烧香读道书,制作符水给人治病(《三国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)。汉献帝建安五年(200年),于吉被孙策以“幻惑人心”的罪名斩首(《三国志·孙策传》)。
4 、道士 。在吴郡、会稽一带为百姓治病 ,受到敬仰。被当时统治吴郡的孙策以迷惑人心为由斩首
5、【于吉】东汉末方士。一作干吉 、干室 。琅邪(今山东胶南县)人。
6、(1)认为其即《太平经》作者。《后汉书·襄楷传》:“顺帝时,琅邪宫崇诣阙,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 ,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,号《太平青领书》 。 ”
7、(2)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,《三国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时有道士琅邪于吉 ,先寓居东方,往来吴会,立精舍 ,烧香读道书,制作符水以治病,吴会人多事之。”后为孙策所杀。
8、《太平经》 ,又名《太平清领书》,是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,成书于东汉中晚期,170卷 。
9 、《太平经》内容博大 ,涉及天地、阴阳、五行 、十支、灾异、神仙等。
10 、《太平经》重新构筑了早期道教的“天人合一”思想;以阴阳五行学说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,提出了一套“无为而无不为”统治术;提出了修道的教徒的修身养性术;提出了财产共有、自食其力的善恶报应观念,指出只有人们信修正道 ,方可断除灾异而得道成仙;也反映了平均主义和平等理想的朴素民本思想。
11、在东汉至唐代,《太平经》在道教中有重要地位,对道教思想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,是汉末太平道的主要经典,被视为传达天命的谶书,构成道经“三洞四辅 ”中的太平部 ,辑入历代道藏,宋代以后逐渐为人淡忘。
1、三国中的于吉是东汉末年道士 。东汉末年黄老道代表人物之一。
2、史书有两种说法:(1)认为其即《太平经》作者。《后汉书·襄楷传》:“顺帝时,琅邪宫崇诣阙 ,上其师干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,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,号《太平青领书》 。”
3 、(2)认为其乃三国时道士,《三国志·孙策传》注引《江表传》:“时有道士琅邪于吉 ,先寓居东方,往来吴会,立精舍 ,烧香读道书,制作符水以治病,吴会人多事之。”后为孙策所杀。
4、因为于吉甚得民意 ,传播的教义也让人信服,但也难免让有些人心生妒忌,让当地统治者感受到了威胁 ,其中孙策尤为如此,最后孙策不顾众人反对,以于吉蛊惑人心为由强行杀掉了 。但也有人说于吉并没有死 ,只是脱去了一身肉身,重回仙道,各种传说也随之而来。
好了,文章到此结束 ,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。
上一篇:徐晨 快手夜巴黎徐晨
发表评论